/ 14, Sep, 2017
膠全部都係膠! 避無可避?微塑膠入侵自來水!
研究表明,微塑膠無處不在,不僅在海洋裡,而且亦在淡水、土壤和空氣中。現在我們迫切地需要了解他們如何進入食物、空氣和自來水中,以及對所有人的影響。
微塑膠如何透過水源和膠樽進入人體?
飲用水:無論是自來水、瓶裝水還是地下水,都已檢測出微塑膠的存在。處理廠很難完全過濾掉這些極細小的顆粒。
瓶裝水:這是一個特別重要的來源。研究發現,膠樽裝水中的微塑膠含量平均比自來水高出許多。這些微塑膠可能來自:
瓶身本身:在裝瓶、運輸、擠壓或重複使用的過程中,塑料瓶身會刮擦脫落微粒。
瓶蓋:開關瓶蓋的摩擦會產生塑料碎屑。
食物鏈:海洋和水體中的微塑膠會被魚類、貝類等水生生物攝食,當我們食用這些海鮮時,也就間接吃進了微塑膠。
造成物理性傷害
細胞損傷與發炎:微塑膠顆粒,特別是尖銳或不規則形狀的,進入人體組織後可能引發局部性的物理摩擦和細胞損傷,導致身體啟動免疫反應,引發慢性發炎。長期發炎是多種疾病的根源。
積累與阻塞:雖然大部分較大的微塑膠可能隨糞便排出,但奈米級別的塑膠顆粒有可能穿透組織屏障,在器官(如肝臟、腎臟、腸道)中積累,理論上可能影響器官功能。
尺寸小於1微米的「納米塑膠」是最大的隱憂:
穿透性極強:它們小到足以穿過人體的細胞膜、血腦屏障(進入大腦)和胎盤屏障(影響胎兒)。
無法測量與清除:目前技術難以在環境和人體中有效偵測它們,幾乎無法從體內清除。
微塑膠通常含有大量的化學物質,其中許多是有毒或會破壞激素(即是荷爾蒙)。此外,微塑膠也可以吸引其他污染物,包括二噁英、金屬、農藥和微生物病原體。正如評論所說,顆粒甚至可穿過動物腸壁,並被轉移到其他身體組織,具有未知的後果,呼籲大家關注。